1、姓名:逄少军
2、性别:男
3、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4、专业技术职称:研究员
5、行政职务:无
6、专业方向/研究领域:海藻种质保存、育种、良种产业化利用;海藻繁殖生物学
7、邮箱:[email protected]
8、学习和工作简历:
1)学习经历:
- 1990/09 – 1993/09,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植物研究室(六室),海洋生物学博士;
- 1987/09 – 1990/09,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系,海洋生物学硕士;
- 1983/09 – 1987/09,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植物专业,海洋生物学学士。
2005年-现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种质库责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负责主持“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库”下属的海藻种质库的建设、发展和利用。2005年5月主持完成了新海藻种质库资源、信息和技术平台建设。团队所依托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藻种质库坐落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号楼,占地约400平方米。海藻种质库平台在多种大型经济海藻种质长期保存、海藻新种质创制、优良栽培品种导入生产、发展新海藻养殖品种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海藻种质库已经成长为国内一个支撑海藻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品种培育和良种产业化利用的中坚平台。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先后主持过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课题(4项)、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农业基地创新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4项)、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国际合作项目(1项)、挪威研究议会国际合作项目(1项)。
2017年度,海藻种质库成为农业农村部国家藻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CARS-50)。研发中心团队长期详细研究包括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石莼(浒苔)、江蓠(龙须菜)、带形蜈蚣藻、铜藻、掌状红皮藻等在内的多种潮下、潮间带大型海藻人工栽培和有性繁殖规律,熟谙其生长、繁育特点,团队长期工作在产业一线,了解产业生产过程和问题。自2007年以来,和我国海带、裙带菜龙头生产企业合作,先后培育了我国第一、二个优质高产裙带菜新品种“裙带菜海宝1号”,“裙带菜海宝2号”和优质抗逆海带新品种“海带205”三个农业部新品种(品种登记号分别是: GS-01-010-2013,GS-01-012-2014,GS-01-010-2014)。培育成功的杂交海带E25,高产、优质、晚熟,目前处在大规模生产测试阶段,深受辽宁、山东海带栽培和加工企业喜爱。
这些新品种在我国主产区辽宁和山东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0万亩,深受产业欢迎。团队为我国经济海藻遗传改良和提高产业化技术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的社会学术兼职:
2008年:国际海藻协会议会专家委员(ISAC),是中国唯一代表;
2008年:中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委员;
2015年:中国海藻学会分会理事长;
2015年:山东省良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委员;
2017年:农业农村部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兼裙带菜种质资源收集与育种岗位科学家;
2017年:农业农村部渔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8年: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2018年:中国藻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2018年:威海经济海藻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专家委员会主任。
1999-2003年:受德国极地和海洋研究中心(AWI: Alfred-Wegener-Institute for polar and marine research。www.awi-bremerhaven.de)国际知名海藻学家Klaus Lüning的邀请,在德国联邦研究部(The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for Research)和欧盟(European Union)的资助下,先后参加了(1)德国的“UV effects on marine organisms”和(2) 欧盟的“Species diversific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aquatic production in seaweeds purifying effluents from integrated fish farms (Seapura)”两个项目的研究。在第一个项目研究过程中,解决了长期难以克服的大西洋潮下带红藻Delesseria sanguina在人工条件下难以存活和生长的技术难题,发展了利用这种对紫外线非常敏感的海藻的生长部位,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检测由于臭氧层空洞所造成的紫外线剂量上升对海藻生长的影响,文章发表在欧洲海藻学杂志上(Pang et al.,2001),被多次引用;欧盟项目是一个大型、综合学科的科研项目,由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5个国家的7个高校和研究所参加。2003年在欧洲水产学大会上(Aquaculture Europe 2003,Trondheim,Norway),代表整个课题组做了分会发言,介绍课题研究进展。这个项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在国际知名杂志Aquaculture作为一个专集在2006年发表(Aquaculture 2006,Volume 252),有1篇文章收录(Pang and Lüning,2006)。在德国工作期间,系统地研究了多种潮间带大型海藻的有性繁殖和生长规律,在国际杂志上共发表6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5篇,第二作者1篇。
1993-199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工作内容:先后参加或主持过国家科技部九五攻关(1990-1995年,主要执行者),国家攀登计划(主要执行者),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1999年,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专项基金(1998-2000年,课题负责人),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995-1997年,课题负责人)等项目的研究工作。期间完成了重要经济海藻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单倍体克隆育苗和育种研究,提出了“利用单倍体克隆技术可以实现融品系选择和杂交育种为一体的经济褐藻育种和育苗”的创新思路。期间,曾先后在1996年方位德国;于1995年和1997年访问日本,和日本知名海藻学家Ohno Masao合作完成了裙带菜在中国北方水域和日本南部水域的相互移植研究;1997年访问香港,和香港科技大学钱培元教授合作开展了利用海藻人工养殖来改善香港地区鱼场生态环境的研究。